272. 仁庆皇太后 太后尊号,诸王改名(3 / 4)

> 好一番念叨之后,她还不偏不倚地给了母子俩每人一个大白眼。

太后讪笑,雍正更直接拱手道歉。

苏培盛惊呆,骇然发现一等公阿灵阿福晋才是这天底下最能耐的女子。不但在太后和皇上面前左右逢源,来回传话而不被责备,反而被这两尊大佛深深感激着。

太后都不敢在她面前使小性儿,皇上都得好声好气哄着。

正琢磨着呢,大阿哥弘晖过来。上前就先给这位福晋行了一礼“弘晖给姨祖母请安。”

得,这位姑奶奶,不但得太后跟皇上重视,连下一任皇上都对她俯首帖耳呢。

淑宁赶紧侧身避过“可使不得,君臣有别,臣妇岂敢当大阿哥一声姨祖母”

“怎么不敢你就是”太后跟皇上齐齐开口,语气特别坚定,半点毋庸置疑。太后这眼角眉梢之间,甚至还多了满满得意“前头哀家只居妃位,惠宜德荣,都快敬陪末座了。我这娘家自然算不得皇家正经亲戚,诸皇子阿哥若奉姨母也得唤人家赫舍里、钮祜禄跟佟佳氏的姑娘。便皇上叫你一声姨母,都得假孝懿皇后与你情同姐妹之名。”

“今时不同往日,哀家是正经太后了,你自然也是正经的皇姨母,皇子们的姨祖母。更别说当初,你还不顾自身安危,救了这小子的命,是这小子的救命恩人呢。”

对对对。

还不等淑宁表态,弘晖就已经点头如捣蒜了。

现如今十五六成婚是常态,十七八做阿玛额娘更比比皆是。八岁的孩子本就不算小,皇家孩子更都七巧玲珑心。

就算时隔经年,弘晖也依然记得那种濒临死亡的感觉。

更深刻明白淑宁当时的挺身而出,对整个雍亲王府有着多么深刻深远的影响。因而一直深深感激与尊敬着她,将她看得比自家亲玛嬷还要亲。

不过这一点,他就没有说出来刺激太后,也给姨祖母添负担了。

淑宁诧异,然后失笑摇头“些许小事,难为大阿哥还记在心上。”

这下不止弘晖,连雍正都正色“在姨母看来可能是举手之劳,但对于我们父子来说,确实改变了我们本人以及整个雍亲王府一系的命运。多亏姨母当时援手,否则,不但可能没有晖儿,连外甥都未必能逃过那场时疫。”

而且,也是姨母仔细,写信给当时还是雍亲王福晋的皇后乌拉那拉氏。

才有弘晖兄弟两个不顾时疫威胁,快马加鞭往围场的大孝行为。让皇阿玛心生感动,越发看重他们哥俩,给他后期夺嫡不知道增加了多少便利。

就,越想越觉得姨母居功至伟。

以至于雍正在重新思量自家生母徽号的同时,也悄悄琢磨着该给自家姨母点什么尊荣。

淑宁哪里知道他的思维竟如此跳跃

只庆幸自己还未开口怎么劝说,就胜利完成了自家好大儿的托付。并成功地帮大外甥避开了这个坑,免他像梦中的雍正一样因为此事而备受诟病。

甚至因为圣母皇太后在康熙走后五个月便也去了,还被怀疑弑母。

此事过后没两日,总理事务王大臣等又送上来了新的尊号与给太后上尊号请求。

比照着孝庄文皇后那昭圣、孝康章皇后的慈和与孝惠章皇后的仁宪,又给她拟了仁安、仁庆、仁德等几个字,以备甄选。

太后从那几个名号里面,一眼就选中了仁庆一字。

从官女子到太后,不但自己享福,还带旺一整个家族,这是件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啊

太后可为自己自豪。

可惜这话不足与外人道,妹妹又拖家带口,不能常常进宫。

以至于她在某次皇上来请安的时候还感叹“可惜啊,你姨母还为人妇、为人母,断离不开她那小家。否则搬到宁寿宫来与我作伴,岂不快哉”

雍正

其实他也有类似遗憾,可姨母与姨父相伴一生,鹣鲽情深。他总不能给姨父送点红枣当归,让他早早归去吧

过两年好生修缮圆明园,倒是可以提前在周边留个好地界,唔,老三那熙春园就不错。

早几年频频请皇考过去用膳,连皇考那等见惯了天下好物的都没少夸奖。

姨母一定喜欢。

阿嚏

浑不知自己已经被惦记上的胤祉,哦不,如今应该改成允祉了。新皇登基,跟其余皇子们就有了君臣之别。

他们这些兄弟就理应避讳,于是这名字里的胤字就被改成了允。

他也就变成了允祉。

倒霉催的十四因为胤字与今上同一个,祯字与今上同音,还两个字都被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