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把控舆论(2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080 字 1个月前

税、关税、矿税合计折色为四千六百二十七万四千三百二十七贯。”

铁路国债朱高煦是不准备发行了,这本来就是用来吸引第一批百姓投资的噱头。

在朝廷大搞人口迁徙后,河南人口在不到二十年间翻了一倍,如今人口四百余万,耕地却仅增加到三千三百余万亩。

洪熙五年正旦朝会上,户部尚书郭资汇报了过去一年的各项情况。

只要民间开始炒国债,朱高煦就可以立马发行利息更低的其它国债,从大明中产阶级手中获得大量他们窖藏的金银铜钱。

朱高煦要炒国债,首先就要让国债有稀缺性。

“去岁,天下田亩数为六百九十五万二千四百三十二顷,又余九十七亩三分。”

见状,朱高煦又吩咐询问了六部的其它事情,末了在一个时辰内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最后宣布散朝。

“去年十月,工部就已经从鹤城开始筹备材料,预计四月初可以动工。”

在洪武年间,河南一亩上等田不过七贯,而今却涨到了十五贯。

田价虽然涨了,但产出却并没有太大变化,毕竟河南的水利在洪武年间就十分重视,水利带来的粮食产量早就落实了。

一亩河南上等田,每年最高产也不过亩产二石,贩卖后能得到七百文。

对于富农和小地主们来说,他们是不可能自己下地干活的,土地都是租佃给贫困的农户耕种,他们收的田租最高不得超过朝廷规定的四成,所以每亩田每年的回报是二百八十文。

在田价十五贯每亩的情况下,每年回报仅二百八十文,也就是说一亩田需要五十四年才能收回本钱。

如果是这样,那年利率也不过就是1.86%罢了。

同样,如果购买朝廷原本发行的铁路国债,那只需要二十年就能收回成本,投资回报率是土地的250%,简直不敢想象。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霎时间许多人更为后悔。

如今是洪熙五年,大明推行官学已经过去二十二年,全国推行官学已经过去七年。

在礼部的统计中,大明的文盲率从洪武三十三年的92%骤降到如今的74%,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一的大明百姓是识字的,而他们识字便自然能读懂这通篇白话的文章。

一时间,悔恨充斥着这群人的心理,不少人不断追问国债何时重新发行。

不仅是民间,就连官员们也开始上疏请求发行国债。

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觉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外加朝廷原本修建铁路就耗费巨大,故此发行国债无疑能在短期内解决财政负担。

他们的理由是如此,但实际上他们所想的不过就是从国债中分一杯羹罢了。

毕竟朱高煦曾经说过,国债属于合法收入,而这无疑成为了官员们最佳的投资品。

最终,在天下的群情激奋中,洪熙五年第二季度的《大明报》宣布了发行三千“大明建设国债”,分别有定期三年、定期五年和定期十年三种,利息的利率从三年的2%到五年的2.5%,再到十年的3%不等。

这次发行的数量,分别是定期三年的两千万贯,定期五年的一千万贯,以及定期十年的五百万贯,总数三千五百万贯。

尽管利率的降低让百姓和官员们不满,但当报纸刊登出来的时候,全国大部分中产阶级还是蜂拥向了银行。

许多人都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思准备购买定期十年的国债,然而等他们到了银行的时候才发现银行只有定期三年的国债了。

定期五年、定期十年的一千五百万国债刚刚开盘便被购买一空。

不少人虽然觉得奇怪,但只觉得是国债太火爆所致,于是纷纷将资金投向了定期三年的国债。

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三千五百万贯国债被销售一空,而这次的操盘也让郭资察觉到了报纸的重要性。

“陛下,这次的国债发行,其中五年与十年的定期,早在银行营业前便被抢购一空。”

五月初,在国债被抢购一空的时候,胡纶正在武英殿里作揖汇报。

普通的百姓不知道一千五百万贯的五年、十年国债去向,但朝廷可不能不知道。

其实在消息传来武英殿的时候,朱高煦便已经猜到了这些国债的去向,让胡纶调查,不过是为了彻底确定罢了。

“他们在三月二十九开始便开始购买国债,同时将债券日期填写为四月初一。”

“不过两日时间,一千五百万国债便被抢购一空。”

“如果不是地方银行的债券有限,兴许他们会在第一天就抢购光所有国债。”

胡纶将自己收集的情报通通告诉了朱高煦,朱高煦对此虽然不感觉意外,但对于大明这群人精的眼光还是比较佩服的。

国债发行的奏疏是二月初二朱高煦签订的,同时债券也被下发全国二千四百家银行。

因此在京官员等于提前两個月知道朝廷会发行债券,而两个月时间也足够他们准备大量现金。

为了保险,行贿地方银行主事来提前购买债券,以此获得高额的债券回报。

不得不说,这群人精在算计这方面,还真是世界无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