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怨种父子(2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085 字 1个月前

朱高煦也不担心什么,干净利落的坐在了旁边,想看看老头要说什么。

他不知道这是不是朱棣因为徐皇后去世消息而陷入的颓靡,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机会。

“这个大位置,儿臣也想坐!”

反应过来后,他又背负双手,看着徐皇后的梓宫道:“爹可没有瞎说,你爷爷生前确实想弄一部质量上佳的《类书》。”

“诶!没大没小的!”朱棣急了,他是真的怕老朱。

现在老二将这件事情说了出来,他也可以凭借这次谈话,将自己的心病给解决。

只是他尽管已经有了答案,但亲耳听到朱高煦这么说,他还是有些难受的。

“儿臣这么说,就是不想我父子生出间隙,因为当年打下南京的时候,儿臣便与您说过,父子之间没有什么不能谈的,儿臣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朱高煦直勾勾的看着朱棣,瞧着他脸色黯淡的同时,也不忘补充道:

“当然,诚如爹您所说的,儿臣即便要坐这個大位置,也不是如今,而是未来。”

“等您收拾完马哈木,若是真的觉得乏了,那儿臣便顶上。”

“您若是觉得您还能继续干下去,那儿臣也继续支持您。”

“您若是当了太上皇,儿臣依旧孝敬您,不管是秋猎还是出巡、带兵打仗,儿臣都不拦着您。”

当下的朱高煦,有底气说出这番话,因为他即便把军队交给朱棣,军队会叛变的几率也小的可怜。

细数一下,朱棣稍微有影响力的只有北平和山西以及陕西行都司。

这些地方的军队经过新政改制,顶多不会超过十二万,而其它地方基本都被朱高煦麾下出身渤海的将领,以及李景隆等建文降将所掌握。

降将之中除了吴高与渤海关系不好外,其余关系都不算太差。

相比较之下,燕府和降将的关系可以说差到了极点,如果没有朱高煦护着,李景隆他们这群人的下场比历史上好不了多少。

届时朱棣还是那个朱棣,燕府还是那个燕府,可南京城的皇帝可不是朱允炆那个容易被忽悠的家伙了。

更何况明军当下的火器生产都在辽东,朱棣他们的火器只会越打越少,而自己军队的火器却会越打越多。

这个道理,想必朱棣自己也清楚,所以面对朱高煦说出的这些他倒没有半点怀疑。

“你要真的这么想,那爹倒也不是不能退去休息休息。”

“只是现在你答应的好好的,到时候恐怕爹真的想带兵去巡边,你便不同意了,如当下一般。”

朱棣酸溜溜的说着,满口醋味,显然还在因为明年不能北征的事情耿耿于怀。

对此朱高煦却不紧不慢,轻笑道:“并非不让,而是准备更好的火器,更有效的对付胡人。”

“老式的燧发枪您已经见过了,而新式的燧发枪却并没有。”

“一旦新式的燧发枪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那部队中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长枪兵将渐渐被淘汰出战场。”

朱高煦这次来找朱棣,也是为了说这件事,因此他从袖中拿出了一张折起来的图纸,并在拿出来后,将图纸给拿了出来。

“这就是新式燧发枪,比起老式多了一些设计。”

当图纸递到朱棣手中,相比较上次朱棣见过的燧发枪图纸,这份图纸中出现了类似短刀的存在。

“这是刺刀,长度在一尺左右,加上四尺五寸的燧发枪,套筒刺刀上去后可以达到五尺五寸(176cm)。”

“由于枪管外有一个突起的卡榫,因此士兵在套上刺刀后扭转,就可以将刺刀转入套筒的凹槽固定,能让火枪手迅速转变为长枪手。”

“尽管相较于军中一丈三的长枪规制来说很短,但您见识过线列战术和排枪的威力,您觉得如果敌军能突破排枪,那他们还能剩下多少军队,如何能保证队形不紊乱?”

在朱高煦看来,北方的胡兵要是能做到突破排枪而阵型不乱,那都能打穿大明朝了。

毕竟那样的军队,除了后世抗战和开国的时候,其它时候他还没见过。

“这个刺刀这么轻薄,上了战场恐怕会出现问题,另外这下面的这个是什么?”

朱棣听后,很快意识到了套筒式刺刀意味着什么,同时也看出了刺刀的缺点。

确实,以这个时代的冶铁水平,刺刀经过战斗后的确会出现刀身变形等尴尬的事情。

对此朱高煦则是准备了后手:“有了刺刀,就没有必要佩戴腰刀,因此可以常备两到三把刺刀。”

“至于下面那个……”

朱高煦看向了图纸下方,而那里则是一支比上方燧发枪显得更短的一把燧发枪。

在十八世纪,燧发枪分为步枪、手枪和马枪三种。

步枪最长,长度从四尺到五尺不等,手枪的长度最短,长度不过一尺左右,主要用于近战。

不过由于燧发手枪的准确度和射程有限,所以除了经常进行接舷战和跳帮战的海军士兵,以及陆军军官们,绝大多数士兵是不用手枪的,毕竟燧发手枪的有效射程实在太近了。

许多手枪射击十几米外的目标都射不准,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