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永乐二征(2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017 字 1个月前

人口没有太大增长,百姓叛乱规模比永乐年间还要大,外部局势糜烂一片。

正因如此,朱棣很多事情不用过问,朱高煦就能办的很好,甚至超出朱棣的预期。

看着朱高煦明明有事却不想说,朱棣狐疑的应了一声,随后才看向了正在上船的文臣武将及兵马。

如果算上西北、西南、西番的边骑,那大明也有近七万骑兵了。

“除了军马和乘马,牧场还养有挽马近三十万匹,耕牛三十余万头。”

就他们干的那些事,朱高煦生怕自己告诉朱棣后,朱棣直接高血压被送回乾清宫和徐皇后作伴。

朱棣看着朱高煦不说话,一脸狐疑。

这个数据,是历史上朱棣在永乐十九年才完成的功绩,但由于朱高煦乱入,致使大明提前灭亡兀良哈,获得了大批牧群,加上渤海草场充足,豆料充足,故此才得到了这样的成果。

这些掌握在朝廷手中的挽马耕牛都是实打实的生产力,如果将他们投入到某一省,那能迅速让一省之地增加许多耕地。

当然,前提条件是配给百姓足够的豆料和粮食,让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开荒。

“这些挽马和耕牛,你准备调拨给谁?”

朱棣自然也明白挽马和耕牛对农业的重要性,所以询问起了朱高煦。

对此朱高煦则是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虽然有耕牛挽马六十余万,但能出栏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过十余万。”

“这些耕牛挽马,豢养在漠东三卫的就地发放给当地百姓,争取三年后让当地百姓每人拥田十亩以上。”

“至于剩下的,儿臣准备调给北直隶、山东和河南。”

北直隶、山东和河南,这三个省不管放在哪个时期都是农业上的大省,可由于两宋辽金三易回河和元代以来的黄河决口,此时生活在这三省土地上的百姓不过九百余万,所开垦耕地也不足八千万亩。

这三省的耕地潜力不用说多,如果能有配套的耕牛和挽马,那一户人家完全可以粗放式耕种近百亩耕地。

按照三省一百五十余万户来算,哪怕不移民,这些百姓也能在后续开垦并粗放耕种一亿五六千万亩耕地。

这三省的耕地潜力如果按照后世来算,那足足有三亿亩,即便黄河没有改道,没能冲击出来东营那一大片,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朱高煦其实很想在北方搞大农庄式的生产方式,即北方二百余万户百姓,开垦并耕种数亿亩耕地的经济形式,然而生产力不允许他这么做。

没有进入工业化前,一个农民纯人力顶多耕种五亩,一个五口之家顶多不超过三十亩,哪怕粗放些,也不过五十亩。

粗放式的下场必然是亩产不如精耕细作来的高,这点太学的试验田已经试过了。

在江南精耕细作一亩地能产出两石半乃至三石,粗放耕作顶多两石,甚至部分只有一石七八斗。

所以即便北方粗放耕种,也不会突破现有产出的产量。

想要突破现有产量,就是让生产力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除了科技进步,就只有发放作为生产力的耕牛、挽马。

十余万耕牛挽马如果投入一个省,那能在口粮保证的情况下,让这个省在人口不曾流入的情况下,耕地直接增长数百万亩。

因此,这十余万耕牛挽马对于江南是锦上添花,可对于北方诸省却是雪中送炭。

朱棣对于朱高煦的安排很满意,但还是建议道:“最好还是安排给北直隶,日后调粮走北直隶要比河南距离更近一些。”

由于朱棣上次北征返程在北直隶东边修建了天津卫,因此北直隶的粮食也可以走天津运往辽东的辽河,一路抵达开平后,北上四百里就能走长春北边的松原所运往鹤城卫。

这条路线走下来,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天,损耗不会超过四成。

“那就先满足迁入河南百姓的需求,然后尽数交给顺天府、永平府和河间府的百姓吧。”

朱高煦做出安排,朱棣颔首后也看了看上船的队伍。

在确定还需要一段时间后,朱棣也和朱高煦交代道:“瓯宁王府的事情,你不要查了。”

“儿臣没查。”听到朱棣说起瓯宁王府的事情,朱高煦低垂眼眸颔首。

见状,朱棣松了一口气:“这事情俺已经解决好,你不用插手,这次伱监国,不会有人给你添乱子了。”

“是……”朱高煦点头,同时也不忘对朱棣交代道:

“父亲此次北征,若是能多多缴获牛马南下,可直接交托给孟章、王义在大宁、渤海分别牧养驯化这些耕牛、挽马。”

蒙古牛不会耕种,想让它学会耕种,必须人工干涉并驯化他们才行。

这个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如果无法驯化,那就留着当牧种,等待生下小牛后,人工开始驯化小牛来耕种。

朱高煦让朱棣把牧群交给孟章,是因为渤海和大宁、辽东等地已经有一套成熟的驯化体系了。

朱棣自然也知道,所以他没有像以前一样讨价还价,而是点头应下后重复吩咐:“记得照顾好你娘亲,俺回来要见她好好的。”

“您放心……”朱高煦躬身作揖,朱棣见状也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