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剑老无芒(2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81 字 1个月前

朱元璋坐在主位,那青年坐在右位,朱高煦佝偻着头,自己坐到了左边去。

瞧他低着头的模样,朱元璋也忍不住说了句:“长高了些。”

“是高了。”朱高煦反应神速,丝毫没有被禁足几个月的自觉,还掰扯道:“昨日量了,有五尺八寸二分了。”

十五六岁正是猛涨身高的年纪,在这个男人人均五尺二三寸的时代,朱高煦比普通人高了整整一个头,而且以他十五岁的年纪来看,恐怕能长到六尺多。

朱元璋倒是没想到,他们老朱家还能养出个那么高大魁梧的子孙。

“如今耍枪能耍几斤?开弓呢?”

作为长枪狂热爱好者,老朱询问起了朱高煦武艺的事情,好在朱高煦这些日子也没有荒废武艺,因此自信道:

“可将一百四十斤虎力弓开个满月,手耍得十斤铁枪,练功用一百五十斤的石桌。”

朱高煦口中报出的东西,比十个月前大教场时提升了不少,便是朱元璋都忍不住颔首。

“皇爷爷,我们这是去哪?”

右位的青年开口,顿时吸引了朱高煦的目光:“爷爷?”

朱高煦一脸狐疑的看向青年,却是想不起来这人,似乎自己在大本堂时未曾与他见过面。

在他狐疑时,朱元璋也回应起了青年:“很快就到。”

谈话间,那马车在已经宵禁的皇城道路畅通无阻的行驶,由于道路宽阔且无行人,马车车速并不慢,只是一字时间便停在了一处地方。

“你陪我下去,允熥你留下吧。”

朱元璋对朱高煦招呼一声,又在起身时安抚住了旁边的青年。

他那脱口而出的称呼,让朱高煦忍不住看向了那青年。

“朱允熥……”

看着比朱允炆小一两岁的朱允熥,朱高煦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他。

若是要贴切点,恐怕称呼他为明初第一倒霉蛋才足够贴切。

明明是嫡次子,然而母亲常氏的早亡让他多了一个新的娘亲。

即便如此,他还有他的大哥朱雄英,大明真正的嫡长子。

只可惜他的亲大哥也因病早亡,而本该由他继承的皇位,却因为他爹扶正吕氏,连带着将朱允炆一同扶正后,致使他从嫡二子变成了嫡三子。

这样的局面,如果朱标选择他作为继承人的话,老朱也会选择他作为太孙,然而面对朱允熥和朱允炆,朱标的做法却是在蓝玉破北元于捕鱼儿海的这一年,将十岁的朱允熥册封他为郡王,提前宣告他出局。

朱高煦不知道为什么朱标要这么做,也不知道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他只知道后续的几年里,蓝玉常常居功自傲,最后在朱标薨逝后遭到了清算。

至于朱允熥,在朱标和蓝玉先后薨逝后,整个东宫便只剩下了他一个外人。

之后的事情,也就是朱允炆在老朱死后继位,封朱允熥为吴王,建藩杭州。

只是不等他就藩,靖难之役便爆发,朱允熥就这样被困在南京四年。

四年后朱棣入南京,在建文群臣的推举下继位,朱允熥被降封广泽王。

待朱棣帝位稳固,朱允熥又被朱棣以不能匡辅其兄的罪名废为庶人,禁锢在凤阳。

十五年后,当初打开南京城门的谷王朱橞又诈称蜀府崇阳王朱悦燇为建文君意图谋反,同年被囚禁在凤阳的朱允熥于是暴卒,年仅三十九岁。

可以说,比较朱高煦自己,朱允熥的经历才能说得不管怎么看都是必死的局面。

朱允炆位,哪怕没有削藩之举,没有靖难之役,以朱允熥那敏感的身份,恐怕也很难善终。

朱棣位,为了稳固帝位,朱允熥也很难善终。

这么一看,朱高煦倒是很可怜他……

“嗯?”感受到朱高煦那怜悯的目光,朱允熥略皱眉头,而正在下车的朱元璋也看向了朱高煦。

察觉朱允熥的目光,朱高煦侧头躲过,随朱元璋一起下了马车。

这是朱高煦时隔两个多月以来第一次出府军前卫的小院,与他被禁足前的景色不同,这条昏暗的小巷两侧堆满了积雪,仅有中间有一丈宽的青砖石路。

朱元璋往前走去,朱高煦跟随他身后。

爷孙二人走了不知道多远,期间一直没有说话,直到他们走出小巷,转入另一条小巷的时候,朱元璋才开口道:

“近来南京城里,有许多人都在为伱说话,你知道有谁吗?”

“孙儿不知道……”朱高煦确实不知道有谁在为自己说话,他能想到的也就只有自家大哥朱高炽,以及与朱棣相识的一些燕府旧人了。

至于徐辉祖、李景隆等人,后者不必多说,前者尽管是自己的舅舅,但他现在人在云南,而且他在朝中势力不算大,即便想要发声也没有几个人响应。

“淮西、浙东、江右和江东……”朱元璋说着,突然停顿一下:“你倒是牵扯出了不少人。”

“孙儿可和他们没有什么瓜葛,甚至都没见过几面。”朱高煦没想到自己能牵扯那么多人,要知道他都没见过几个这些地方出身的文臣武官。

“我知道……”朱元璋颔首,背负双手在前面走着,沉默了几个呼吸后才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