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诸葛闻德料敌!(2 / 3)

不乱的鲁肃,此刻竟无言以对!

周瑜行此事,有僭越之嫌,绝对不妥!

但周瑜又是江东的铁骨,若无周瑜,江东将软弱可欺,早晚必亡!

鲁肃沉吟不能决,所以才不知如何回答。

大厅里一阵寂静。

良久,孙权忽然转身,背对着众人,声音也变得凄凉而低沉

“昔日,孤年幼无知,但兄孙伯符突然辞世,江东的万斤重担,便落在了孤的身上。”

“幸赖有公瑾,不辞辛苦,率众征战四方,平定戡乱,方让江东这十余年来,承平无忧。于内则多亏你等,辅佐孤家,创此盛世。”

声音凄楚,几多怀念。旁听众人,皆是多年来跟随的老臣,回想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各人心里都感慨不已。

“公瑾一心为公,绝无私利。何况我兄长大去之日,也曾亲口告诉我,外事可尽托付给周瑜。”

“今日之事,不论真假,一切却全听公瑾之策。孤信得过周瑜,你等更该如此!”

孙权身形稳如泰山,声音也果决坚毅,字字如刀。

底下众臣,莫不惊骇!

没想到主公对周瑜的信赖,犹如铁石,不可扰乱,不可动摇!

但又没人注意到。

背对着他们站立的孙权,此刻的眼角嘴角的肌肉,都在微微的牵动,似乎已经控制不住内心那股无可名状的恐惧。

……

襄阳。

军师府里。

“军师,斥候来报,陈群偷渡江夏,到了鄱阳湖,与周瑜密会,不知何事!”

马良手里捏着折报,匆匆的步入军师府,一边焦急的说道。

此刻,军师府的院子里,新移的一株杏树,正开的旺盛,繁花似锦,片片幽香。

诸葛明和诸葛亮对坐在杏树下的一张石桌旁,正饮着清茶,商议着荆州之事。

不时有花瓣落下,有的落在桌上,有的落在肩头,有的落地成泥。更有的落在茶杯里。

每一片杏花,似乎都是绝美的茶叶,杏花入杯,原本淡淡的茶水,瞬间变得绿意盎然,勃勃生机。

“陈群入鄱阳了。”

诸葛明微微一笑,淡淡的看着诸葛亮说道。

“哈哈!”

诸葛亮朗声大笑,长身站起,手摇羽扇,走到马良的身边,接过折报粗略扫了一眼。

“看来陈群,死期至矣!”

马良惊讶的问道:“我荆州应付曹贼,已属不易。若再添江东,如何抵挡的住?曹贼派陈群前往,必无好心。军师和诸葛先生为何不但不慌,还如此淡定?”

诸葛明轻轻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手指一弹,将一枚轻轻飘落在杯口的杏花瓣弹出数尺,飘飘然落在地上。

“周瑜自有夺我荆州之心,但他却不会傻到真的和曹操联手。”

“嫁祸荆州,令刘曹两家倾力互杀,才是他最大的目标!”

诸葛亮大笑说道:“周郎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只想着嫁祸于人,坐山观虎。却不知道我诸葛军师,更是此中王者!”

马良见诸葛明神态从容,微笑淡定。诸葛亮更是捧腹大笑,丝毫不将陈群与周瑜的暗地私议放在心上。似乎二人虽然身不出府,却已经谋定天下,料定了一切。

“军师之意,难道是说陈群有意说服周瑜,撕毁孙刘联盟,反而与他曹丞相合作,共同攻我荆州?”

诸葛明点了点头。

诸葛亮往前走了几步,站在杏花枝下,数瓣杏花随风而来,落在他的肩头和纶巾上,犹如尘世的散仙一般。

“陈群自以为处事诡秘,却不知云长早已发现了他南下鄱阳湖的行迹。只是云长处事沉稳,并未采取行动,反而差人骑快马前来襄阳,问计军师。军师已经连夜将此事安排妥当了。”

马良深感佩服,知道此刻,他才明白为何当时别人不选,非要选择关羽去镇守江夏。

若镇守江夏的不是关羽,而是张飞,恐怕此时陈群的人头已经寄送到太守府刘备的面前。然而纵杀陈群,无伤大雅,反而不如关羽这样从容处理,让军师用计。

“刚才孔明先生说周瑜要行嫁祸于人的诡计,又是何意?”

孔明轻摇羽扇,将肩头的杏花瓣抖落在地上,缓缓说道:“曹操名为屯兵宛城,重打荆州。实则这里面另有门路。”

“是何门路?孔明且分析分析,咱也跟着听听!”

正说话之间,一人笑着走了进来,布衣青袍,两撇微须,正是荆州之主刘备。

诸葛明正要行礼,刘备急忙往前走了两步,一把扶住诸葛明:“军师,你我之间,不必如此。若对我行此大礼,反而是折辱我了!我刘备虽不敢成礼贤下士,却也颇懂礼节,知道恩遇。军师对我的大恩,便是我每日给军师见礼,也足当得!又怎么能让你反过来对我见礼?”

诸葛亮和马良也跟着过来见礼,刘备一一扶起,笑着说道:“我所以不常来军师府,便是畏惧了你们这些繁文缛节。但时间长了不来,又特别思念你们几位,今日终于扛不住寂寞,特来你们这里溜达一圈。却机缘凑巧听到卧龙先生分析大事。”

诸葛明请刘备坐在诸葛亮的座位上,伸手示意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