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我诸葛闻德非毒士!(2 / 4)

入了曹操的帐下,但多年来不得重用,只做了一名幕宾。”

“莫非是此人不成?”

诸葛明点了点头:“以季常之见,蒋干此人如何?”

马良语态坚定的说道:“此人极为自负,行事飘浮,虽有才学,但言过其实。”

诸葛明哈哈大笑,轻摇折扇,伸手将头顶的树枝上一枚槐树叶摘在掌中,淡淡说道:“我虽假借孟获之手,将南蛮三军的机密透漏给了蒋干。但依蒋干的自负聪明,绝不会照实转告给曹操!”

“所以曹操所听到的秘密,已经不是个秘密了!”

马良面色一变,躬身下拜:“军师知人知彼,谋定无常,天地难测。属下拜服!”

诸葛亮似有所悟,缓缓的点了点头:“曹贼多疑。不管信息是否属实。兄长的这一条计,恐怕都会令他暂时不敢轻易进攻了!”

诸葛明站起身来:“曹操不日便会退兵宛城。”

“然而军师为何不能趁此良机,让孟获主动出击,扩大战果呢?”

“天赐良机,兄长却忽然裹足不前。岂不浪费了孟获的二十万南蛮铁骑的锋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时出战,士气正盛,想不打胜仗都难啊!”

诸葛亮和马良虽然明白了诸葛明的计谋,却不知道为何要如此行计。

诸葛明叹息了一声,并未直接回答他们,而是缓步而行,往前走了几步,抬头望着浩瀚蔚蓝的天空。

一阵风起,吹动他布衣飘带,伫立在风中的诸葛明,忽然令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和凄凉。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诸葛明将折扇背负在身后,忽然高声吟诵起来,声音凄楚悲凉,令人听之动容。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原来军师并非痴迷于功绩,却已经清晰看透了功名伟业的背后,是无尽的杀戮和死亡!

甚至在他的心中,已经厌倦了战争,期盼着和平……

“军师……”

“兄长……”

诸葛亮和马良面面相觑,各有愧色,看着仰然而立的诸葛明,一时语塞,不知说什么才好。

“我只是悲痛,不论是北方的将士还是荆州南蛮的将士!”

“我不喜欢杀戮,不喜欢战争。只是多数时候,只能以战止战!”

诸葛明的话里,带着几许的无奈和悲凉。

诸葛亮和马良恍然大悟!

原来军师的心里,一直挂怀百姓,垂念众生。

樊城一战,所以不会并立火拼,也是希望能尽少的缩减伤亡。

这一战,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许昌,皇宫里。

此刻的献帝刘协,每日只顾着钓鱼嬉闹,天天与伏皇后以及宫内的宫娥们打在一起,一副参透生死,躺平享乐的样子。

但私下之中,却是度日如年,如坐针毡!

大汉国祚,生死攸关,若能趁此机会,摆脱曹操的控制,然后号令天下有识之士,齐聚勤王,则大汉可兴,汉室可隆了!

又是一天清晨。

刘协用过早饭,与伏皇后安坐在内宫,按照事先的约定,今天该是国丈伏完入宫的时候了。

宫廷封闭,内外不通,全赖伏完每逢一、六,以拜望女儿伏皇后为名,入宫觐见,通透消息。

今天正好是十一日。

果然,不多时,伏完手里提着一只食盒,匆匆而来,在步入内宫的那一刻,脸上终于压抑不住露出了一丝喜色。

“国丈,外面现在如何了?”

刘协紧张的站了起来,急促的迈了几步,迎上去伸手扶住伏完的手臂,另一侧的伏皇后急忙接过父亲手里的食盒。

食盒里并无其他,不过是母亲伏夫人做的几样精致小菜。伏完为了避免尴尬,也是转门为了应付宫门守卫的盘查,每次入宫,都要带着入来。只要提着食盒,守卫们便粗略检查之后放行,但如果是空手如宫,则要周身上下,腿裆胳肢窝里都要搜罗个遍。

“陛下,事情不坏,如此发展下去,指日可待了!”

伏完并未忘了君臣的理解,急忙挣脱了刘协的手,反而扶着女婿安坐在绣榻上,然后恭敬的行了君臣之礼,方才说道。

“具体详细如何,你快说与我听听!”

刘协脸上也压抑不住激动和兴奋,迫不及待的说道。他遭受了太多曹操的蔑视和欺压,每一天都是掩口残喘,为了能摆脱曹操的束缚,哪怕与曹操同归于尽,他也在所不惜!

“父亲,陛下!我先出去。你们在这里谈。”

伏皇后盈盈而起,提着食盒,假装往厨房的方向而去,实则转了个弯折返而回,悄悄的隐藏在庭柱之后,替父亲和刘协把风。

曹操的眼线遍布京师的每一个角落,宫内更是安置众多,就算是日夜陪伴的宫女侍从,也不能相信,更不能放入。

“前几日里,荀彧散播谣言,曹操已经撤军回宛城,抵住西凉往许昌的要害之地。想要把马超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