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真不是卧龙诸葛,刘备却请我出山!(2 / 5)

“咱们走吧!”

刘备回首,身后载着礼物的车辆,已经到了面前,因此扬鞭说道。

……

卧龙岗上。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梯田鳞次栉比,无穷无尽。

田间地头,各种果树茂盛,果实累累。

“真是个好地方啊!”

“他日天下太平,我也在此隐居,每日扛着锄头,早晚劳作,丰衣足食,享受这份快乐!”

刘备看着树荫下,几个农人正和衣而卧,悠闲的聊着天,身边放着酒葫芦,不时的拿起来放到嘴边一口,十分的惬意。

“怪不得卧龙隐居于此,要是换了我,恐怕也留恋这份毫无压力的轻松之感了!”

“远离喧嚣,没有战争,忙时带月荷锄,闲暇之日,纳凉读书,真是神仙般的生活。”

关羽也忍不住叹息说道。

“不好,不好!交通不便,你看这羊肠小道,想要过个大马车,都不能够!”

“还是县里好,扬鞭驰骋,大块吃肉,大口喝酒,那才算是没有白活嘛!”

张飞还想要说,但看刘备和关羽似乎都并无答话之意,便觉得有点无趣,因此又住嘴了。

三人正走之间,忽然听到后面嘚嘚蹄声,不紧不慢,遥遥传来。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人同时回头,只见不远处,一个老者头戴斗笠,背上披着斗篷,肩头扛着一只超大号的酒葫芦,悠闲的骑在毛驴之上,一边吟唱高歌,一边往这边走来。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刘备震惊!

昔日祖上汉武大帝,可谓国家大兴!

然而徭役沉重,国家用兵不断,老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果然是!兴,百姓苦!

而十常侍弄权,黄巾起义之时,国势衰微,大汉濒临灭亡。

底层百姓,人不如狗,饿殍遍地,尸横遍野,乃至互相争食死人,惨不忍睹!

亡,最受苦的,还是底层的老百姓!

关羽手抚长须,面色凝重:“大哥,此人谈吐不凡,绝非等闲之辈!”

三人各自下马,站在路边,等待着老者前来。

不多时。

老者的毛驴越过后面负载着礼品的小车,来到刘备面前。

“老先生慢行,小可刘备,拜见先生,不知先生何方高士?可否下骑,闲谈一二?”

刘备整顿衣冠,来到老者的毛驴之前,躬身施礼,恭敬的说道。

老者慌忙下了毛驴,将大酒葫芦倚在脚下,向刘备还礼:“这位先生,我不过是本地耕田的农夫,哪里敢称什么高士?更不敢受先生的大礼!”

关羽转过身来,走到老者的面前,抱拳行礼:“老先生,刚刚老先生所吟诵之诗,非同一般,可否再诵一遍,我们也好洗耳恭听。”

张飞在后极不耐烦,低声嘟囔:“要找卧龙,便去找卧龙,如何在这里和一个老农扯起淡来,还要听什么吟诗!”

刘备转头白了他一眼,张飞连忙禁声,不敢再多言。

老者哈哈一笑,摘下头顶的斗笠,当做蒲扇轻轻煽动,颌下的花白胡须迎风抖动。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老者缓缓朗诵,声音虽不洪亮,也不高亢,却深情款款,娓娓道来,犹如叙述着一段兴亡更迭的故事。

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对历史的回忆,对兴亡的思考,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怜悯。

“老先生,如此非凡诗句,不是寻常人所能作出的。先生绝非常人,还望不吝赐教,让刘备茅塞顿开!”

刘备听完了诗句,感慨完全,沉默片刻,从新作揖见礼,恭敬的说道。

老者哈哈一笑,面貌虽然苍老,却极为和蔼,慈眉善目,仙风道骨。

“我确实只是此处卧龙岗里的一个耕田百姓,因日近中午,特去田里给我儿子儿媳送水。”

老者说话之间,指了指脚下那个巨大的葫芦。

“那刚才老先生所吟诵之诗句,又从何而来?”

关羽纳闷,品味再三,好奇的问道。

“那是诸葛先生吟唱的,我无意之间听了一些,因觉得这首诗尤其的好,也能理解一二,因此便记住了。刚才无意之间吟出,导致三位高士误解,着实不好意思。”

老者长揖而起,恭敬有礼。

“哦!原来是诸葛先生所作,难怪如此传神,若非先生,谁能有如此胸襟气度!”

刘备听了,忍不住轻声赞叹了一声,心里对徐庶所说的卧龙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几分。

“诸葛先生是个好人,自从定居在卧龙岗,不但教导我们的孩子们识文断字,明理重义,还指导我们农桑之道,给我们发明了诸多农械,而且分文不取。”

老者提到诸葛先生,立刻也是眼中皆是敬仰之色,笑着说道。

“你说啥?那书呆子,还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