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漠北之议(2 / 3)

他们一把。一切只待明年,漠北局势要么尘埃落定,要么就我大明出兵北伐,令其尘埃落定。”

这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坐视漠北草原继续打下去,一直打到明年开春,届时便是明军北伐,彻底一战定漠北的时候。

杨恭明显已经看过南京这边的战略规划,又结合了漠北局势,明年就是最合适的出兵期限,漠北两大汗部都已经打疲了。

新进来的札萨克图汗实力孱弱,就算加上了唐努乌梁海部,也对漠北局势影响不大,而且有了他们介入,只会让漠北不得不再度开战。

土谢图汗部夹在札萨克图汗与车臣汗之间,无论如何,都是要被两面夹击,被灭几乎是注定的,就看能顶多久。

不管土谢图汗能顶多久,只要车臣汗与札萨克图汗不罢兵止战,那大明就可以此为战争理由,直接出兵北伐漠北草原。

大明皇帝下旨,让你罢兵停战,你居然还敢抗旨不遵,是不是想造反?

就算听了,那也没关系,车臣汗、土谢图汗未经请旨,擅自火并,致使草原生灵涂炭,合该废去汗位。

札萨克图汗与唐努乌梁海王,归附准噶尔蒙古,不尊天朝大明皇帝,这也可以作为讨伐出兵的借口。

而且,大概率这四位漠北汗王不会听从,因为大明这边只遣使斥责,没有出一兵一卒,这等同于是默认了草原纷争。

朱怡炅笑着说道:“如此甚好,正好这两年都没打什么大仗,国库财政也该充裕了,而且征讨漠北的军粮辎重,也筹措囤积的差不多。明年开春出兵,要么不打,要打便要打它个一劳永逸。”

杨恭连忙起身拱手:“此战,臣定为陛下,彻底扫平漠北诸部,还我大明边疆万世太平。”

朱怡炅摇头:“万世都是虚的,能有个百年,便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漠北诸部祸患,与漠南草原边患一样,草原百姓活不下去,自然会跟随他们的汗王,举兵南下寇掠边疆。我大明若要令漠北长治,必须与漠南草原一样,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革,教化都是其次,关键在于得能让草原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如此他们才不会叛乱。”

杨恭说道:“陛下所言甚是,百姓若能吃饱了,自然不会再造反。”

朱怡炅点头,随即又笑道:“这一次的北伐之功,朕也只能让给杨大将军了。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可惜朕要坐镇南京,这皇帝做的,当真是没甚意思。”

杨恭说道:“陛下言重,臣也只是占了便宜而已。而且说起来,臣此番怕是最多也只能勒石燕然,这封狼居胥……匈奴人当年的狼居胥山,冠军侯也未提及具体在何处。臣曾亲至漠南都司,询问了那些草原诸部卫司,他们也不知道。”

说罢,杨恭还颇为遗憾的撇了撇嘴。

不论是《史记》,还是《汉书》,这两部史料里,对霍去病在汉元狩四年封狼居胥时,都没提及过具体的山名在哪里,只能大致确定应该在漠北地区。

就算到了后世,有关的猜测考证也是五花八门,而且全部缺乏史料依据。

对了,已经死了好些年的康熙鞑帝,倒是数次去过“狼居胥”山,不过他去的“狼居胥”山是个什么成分,懂的都懂。

毕竟,三征噶尔丹都大胜而归,哄皇上开心嘛!

霍去病要真只打到宁夏,那谁家会好意思在这里搞什么封狼居胥,不怕被匈奴笑话死。

朱怡炅笑着宽慰道:“封狼居胥不行,那便勒石燕然,朕等着朕的杨大将军,在那漠北的燕然山上,刻石记功而还。”

杨恭也拱手应道:“臣遵旨。”

说完了正事,朱怡炅一抬手:“来人,给杨卿一根鱼竿。你我君臣,来看看午膳前,谁钓的鱼儿多。”

杨恭笑道:“敢不从命。”

一对君臣,就这么在御花园一并当起了钓鱼佬,湖边气氛迅速融洽了许多。

常年在北京的中军都督府带兵,由此引发的君臣生分。早在几年前就不止一次,有地方官上奏,言明武将权势太盛。

长此以往,恐生臣子不敢言之事。

杨恭虽然不知文官背后如何编排自己的,但仅凭顺天府尹对自己这个武将大都督的态度,他就能看出来一二。

之前故意卖个破绽,也是他被顺天府尹暗示,给搞得有些过于谨慎,虽然后来很快就被皇帝斥责,而且明显还是有意偏向于他。

但这还是无法打消杨恭心中疑虑,一直到了今天被皇帝召见“谈心”,如今又被皇帝下旨一起钓鱼,总算让他松了口气。

看来陛下还是那个陛下,对武将就算有所防备,也不至于真的轮到昔年明太祖朱洪武的时候。

这也是朱怡炅的目的,尽可能打消武将心中的后顾之忧,包括设立四大都督府,都是如此。

都督府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与枢密院正式合并,而都督府也开始倾向于文武结合,但其中文职与文官系统并不统一。

比如杨恭现在这个中军大都督,的确在都督府官职品级最高,实则平日里压根不带兵,基本就做些指挥统筹的工作。

真正带兵的都是中基层军官将领,也就战时才会让他领军出征。

这样造成的后果,大概就是将不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