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八 崇祯六年(陆周盟主6/10)(2 / 2)

“刘法部。”皇帝叫道。

法部尚书刘一燝起身应到。

皇帝敲着桌子问道:“朕令法部立法,恢复卖身者自由,何以迟迟不见法文呈上?”

刘一燝回道:“启奏陛下,法文已经拟定,臣正在与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合议商谈,不日可送内阁审阅。”

“抓紧时间,朕希望明年二月时能颁发天下。”皇帝说道。

“臣遵旨。”刘一燝拜下。

作为东林大佬,四朝老臣,光熹二宗内阁大臣,“移宫案”之功臣,面对皇帝依旧是不敢多说话。

威严日隆,驾驭群臣如臂使指,说的就是皇帝如今的状态。

皇帝环顾诸人,道:“朕希望释奴令颁发后,被打击的不是你们或者地方官员。”

“臣谨遵圣谕。”×若干。

见没人说话,阮大铖出列请求发言。

准。

“臣去年提议扩建外城,因为粮食供给问题而搁置。

随着交趾粮食北上,京师乃至京畿地区粮价已经跌到历史最低点。

以目前粮价,可以应付外城扩建后吸引的人口。

臣再请,扩建外城。”阮大铖拜下。

“内阁什么意见?”皇帝问道。

“臣以为善。”首辅表态。

仓里有粮,心里不慌。

今年交趾送来了八百万石粮食,比去年多了。

这么多粮食,足够让京城人口翻一番。

百姓可不像军兵吃那么多,正常的话一个月六斗就够了,关键是蔬菜尤其是新鲜蔬菜的供给。

粮食、肉类都是好运输的,蔬菜则不行,很容易烂的。

但是想到唐朝长安、宋朝开封和临安,皇帝还是想让京师更大一些的。

“开春后,雇工建外城。”皇帝顿了顿,又道:“重新规划,无需城墙。”

阮大铖一惊,连忙说道:“陛下,若是没有城墙,有敌来犯,外城必然遭殃啊。”

“若让敌人进抵京师,说明朕该退位了!”皇帝自信地说道。

其实让敌人突破长城都可以说皇帝干的不行,更不要说进抵京师城外了。

这事就这样决定了。

瑞王出列,拜道:“启奏陛下,臣请移封江华岛,开春后就藩。”

皇帝没有挽留,直接同意。

也没在意瑞王的小算盘。

借着朝廷移民北隅之际,搭个顺风船好省一笔投入。

没格局。

事实上,瑞王成不了大事。

从他选择封地和属官就能看出来,效率实在太差劲了。

温体仁正式出任北隅移民官,负责从黄淮河南移民十万户去北隅。

而周延儒接任礼部左侍郎兼管理藩院。

理藩院是专门接待藩属国使者并处理藩属国事务的机构,本该有专门的长官。

实在是没人了。

而且礼部本来就清闲,让左侍郎兼管倒也没问题。

谢了皇帝后,周延儒继续说道:“中南半岛大小国家部落众多,于国朝收复其地大有阻碍,臣请巡各国部落,破其联盟,助国朝入主中南。

臣学习陛下圣训,惊觉国朝之患,非建虏安南之流,而是万里之外之泰西诸国。

臣请出使泰西,行合纵连横法,为国朝统一天下略进微薄之力。”

无不侧目,包括皇帝。

这个任务不只难,还危险。

疾病、风暴、盗贼……一不小心就没了。

但是要真成功了,不只能入阁,还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篇文章。

第一个抵达泰西的中国人,什么意义?

“卿既有此心,朕岂能不成全?”皇帝欣慰地应下。

赐天子节、尚方宝剑,免得再被袁总给抓了,再调一艘炮舰、十艘商船为座驾。

皇帝很希望看到周延儒成功回来的那天。

年前要办的事情一件件过,很快就是圣诞节。

照例阅兵。

放假。

二十八,皇帝加了个班,查看禁止蓄奴法。

将“禁止蓄奴”改为“禁止畜养大明人为奴”。

重点:大明人。

有本事抓或者买倭人琉球人为奴,不但不违法,还受官府保护的。

看到新法内容,士绅豪强们打开了新思路。

以前买苦力还要遮遮掩掩,生怕被抨击,如今可以直接把外国人当奴隶用。甚好!

于是,借着拜年的机会,士绅们开始商量新生意。

就这样,崇祯五年过去,崇祯六年到来。

今年要给建虏重重一击,没等小年,南京营兵开始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