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八 阵痛(2 / 2)

“蠢货!”潘荣骂道:“没了官身,你家那万把亩良田能传几代?满脑子浆糊,还指望去考举人进士不成?”

实话最破防。

侵占卫田,压榨卫兵,逐渐由职业军官变成了职业地主。

而且不同于一般地主,卫所地主不受地方管辖,无需纳税,而本该上交卫所的粮食是在册军户的任务。

不交税,不要太爽。

朝廷就难过了。

洪武二十六年,在册田地八万五千万亩,隆庆五年只有四万七千万亩,张居正清丈全国田地,恢复到了七万万亩。

按理说人口一直在增加,能开垦的荒地都在开垦,为什么耕地不增反减?

一部分被士绅豪强和藩王吃了,另一部分就在卫所将官名下。

把这些土地清出来,就算不开海贸也能支撑朝堂运转。

为什么不全面清理?

朝廷的信用不能轻动,而且全国稳定还要依赖这些蠹虫。

山东民乱只是个提醒,真要全面清理卫所,恐怕处处民乱。

所以,皇帝领军抵达天津才撤了三卫,温程国汁一两个千总镇压下撤了鳌山卫和灵山卫,其他地方就只能等一等。

改革可以等,夏收等不了。

就鳌山卫这边,即将开收的田地依旧未入册,可以免一次税。

民田可免不了。

其实按照一条鞭法,百姓一年只要缴一次税,但随着张居正被清算,一条鞭法已经名存实亡,如今大部分地方又恢复了传统的征税方式。

哪怕缴纳实物,因为一条鞭法产生的火耗照旧计算,就跟“大清”废除大明加派却依旧把“辽饷”征收一样。

皇帝为什么不发诏令废除火耗?

没钱。

如今,火耗已经是各级政府主要的资金来源,废除火耗,就需要中央拨款维持地方机构的运转。

总不能让大小官吏喝西北风吧?

当然,肯定要废止的。

不过要等吏治清理完。

张居正改革也是先整顿官场。

当年王安石急吼吼地改革,撸起袖子就干,结果搞出一地鸡毛。

总之,今年的火耗是免不了的。

为了省钱,百姓们开始兑换银币。

京畿各州县都有承兑局的点,百姓可以就近兑换,山东只有临清、济南、登州三个点,百姓要是跑过去兑换,省下来的钱还不够路上吃喝的,还要考虑耽误几天的收入。

于是,蒙阴县的方氏典当铺前排起了长队,百姓拿着刚刚卖粮获得铜钱来兑银子。

一两二钱银子兑一两。

不远处的民房里,东厂档头于幼如奋笔疾书。

“……蒙阴县衙确实已经取消火耗,然今岁粮食收购价比往年低二成,怨声载道……”

密折封上,快马递回京师。

京师也在大规模收粮。

百姓为了纳税,需要卖粮食换钱,豪强们则趁机低价收粮,待青黄不接时高价售卖。

无需中间商,自己赚差价。

今年不行,皇帝出手了。

朝廷收粮,稻麦八钱一石,豆五钱一石。

低于三四月份的市场价一成,高于往常收获时节粮价的三四成。

朝廷缺钱吗?

缺。

但是更缺粮。

就算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只收银子,最后还是要换成粮食、布匹等运往各地的。

与其让中间商赚差价,不如直接找厂家。

农民是生产者,朝廷就是最大的消费者。

于是,京畿怨声载道。

大部分豪强是没把握把成本控制在一成的。

储存不当会发霉腐烂,要防止鼠吃虫咬,运输会有损耗,还要支付人力成本。

朝廷如何控制其中的成本?

不控制,照旧。

只要不是沉河里的,被百姓吃了就吃了,终归是要吃的。

所以京畿今年无赈济措施,全凭雇工解决。

不管你是去挖河屯田还是运粮修坟,只要给朝廷干活,终归有一口吃的。

除了各种水利工程,陕北人还可以进入各商队讨生活,有吃的,就不至于造反,何况还有今四万户人被招募了。

延安府城外,孙小大一家十一口人结束了观察,正在排队领干粮。

不同于刚刚入营时的皮包骨头,此时一家人多少挂了些肉。

观察七天,既是防止瘟疫,也是给他们恢复下身体,不然就那骨头外面一层皮,尸体真要从陕北铺到京畿。

既不符合移民的初衷,又不符合皇帝的仁义形象,肯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