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8章 国际影响力(2 / 3)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2037 字 1个月前

欣赏的一点。国与国之间就应该像当下这样,坐下来一边品尝好酒好菜,一边进行外交磋商,以和平作为共同目标,当然如果能以大明为尊就更好了。
果然两人寒暄完之后,宁崎一走开,便有数人主动上前围住费策贤,想从他这里打听两人刚才交流的内容。不过让费策贤稍感失望的是,主动围上来的这些人全都是跨国商贾,他们所关心的其实并非两国关系好坏,而是自己的生意是否能在两国关系的变化中趋利避害,赚到更多的钱。
而其他国家的使节,却并没有立刻主动过来,也不知是不屑与这些充满铜臭味的商贾为伍,还是另有考虑。而费策贤自恃身份,肯定也不会主动去找这些国家的使节打招呼。
最后主动来与费策贤攀谈的外国使节,竟然就只有葡萄牙与荷兰两家。葡萄牙大使托马斯,东印度公司驻海汉公使苏克易,这两人都是常驻三亚,之前便已经结识了费策贤,而这三方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这三个国家都绝不会把海汉奉为宗主国。所以这三国虽然没有什么共同利益,但立场却恰好相近,自然有不少共同语言了。
而其中任意一家与海汉走得太近,都会引起另外两家的警觉,特别是大明与海汉同族同宗,都是汉人执政的国家,这两家如果真的联起手来,那恐怕在远东地区就没人能与之匹敌了,而这对于西方殖民国家来说并非好兆头。
苏克易虽然是个汉裔,但他所效忠的对象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因此同样也不想看到海汉与大明联手,过来之后便开门见山地对费策贤问道:“费大人,刚才宁部长是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指示吗?”
费策贤皱眉道:“苏大人这话说得不对,我与宁部长只是寒暄几句,众目睽睽之下,何来特别之说?再说在下是大明臣子,岂会接受海汉官员的指示!”
苏克易道:“难道费大人最近没有听说外面的传闻吗?”
费策贤反问道:“什么传闻?”
苏克易道:“据传海汉今年远征马尼拉,便是做给大明看的,以此让贵国确信他们的跨海作战能力。如此一来,贵国便有可能会邀请海汉出兵辽东,替你们解决山海关外的后金蛮军。”
费策贤差点绷不住表情,这传闻也太不实了,海汉打马尼拉哪能跟大明扯上关系,再说辽东早就有海汉军队参战了,哪里还需要大明开口相邀。而且以京城的态度来看,也不太可能向海汉提出军事方面的求助。
费策贤连连摇头道:“从未听过此等传闻,宁部长也未曾与我谈及过这些事,苏大人的消息来源只怕有误。”
托马斯久居三亚,早就学会了汉语,这两人的对话他也是听得懂的,当下接过话头道:“费大人,如果贵国真的需要军事援助,其实也可以考虑一下我国,想当年徐大人、孙大人,都曾从我国获得帮助,葡萄牙与贵国的军事合作也一向很愉快,不一定非得去请海汉出兵。”
托马斯所说的徐大人和孙大人是指徐光启和孙元化两师徒,这两人当初不予余力地说服明廷引进了葡萄牙火炮、雇佣兵和制造枪炮的工匠,也曾在明军中培训了不少掌握新式战法的兵将。然而时局不利,一场登莱之乱不但让孙元化在崇祯五年被冤杀,也让满心悲愤失望的徐光启在次年郁郁而终。
自那以后,明廷便再没有与葡萄牙有过类似的军事合作,不过葡萄牙这边倒是一直惦记着这事,期望能以军事合作为基础,让大明能对葡萄牙开放北方的贸易口岸,不再是海汉一家垄断的局面。托马斯逮着机会,自然是要设法游说一下大明使臣,至于能不能起到作用那就另说了。
费策贤当然也知道当年之事,不过他不太明白的是这葡荷两国的大使为何都会认为大明接下来要邀请海汉出兵北方,当下便问道:“或许是在下消息闭塞,请问这两位所说的这传闻,到底是从何而来?”
苏克易道:“费大人最近几天没看报吧?”
费策贤愣了愣,点头应道:“这几日忙着接收从大明运来的各种物件,不知报上登了什么新消息?”
苏克易道:“前日海汉时报上登了一篇文章,称大明中原农民军之乱愈演愈烈,而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也与日俱增,大明朝廷有人提出可向海汉借兵,先替大明挡住北方强敌南下,然后腾出手来清理掉内部顽疾。”
费策贤随口应道:“海汉一向以精明著称于世,想必这借兵也不会是白借的吧?”
苏克易点头道:“那是自然,报上说若是此事谈成且海汉军能成功退敌,或许大明会将辽东等多处地方割让给海汉,作为借兵御敌的报酬。”
费策贤差点要骂脏话了,他所了解的北方情况要远比这两国大使多得多,自然明白海汉官方通过本国报纸放出这些风声是什么目的。
海汉在大明沿海布局的多处殖民地已经形成了事实占领,并且在辽东布下了数以千计的兵马,大明对此只能是装作视而不见,但并没有公开承认过将这些地方的归属权转让给海汉,也从未提及过要在将来向海汉借兵,就更勿论什么报酬了。而海汉现在放出消息,这显然是准备要把这些占领区以堂而皇之的名义划归到自己名下。
而对于大明来说,很难对外界澄清这中间的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