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坍塌的墓道(2 / 3)

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华夏的建筑历史受中华文化影响,可谓同样纵贯古今,流播域外。

几乎每个建筑的每个环节,都有大量复杂的规矩与流程。

比如说房梁。

比如说檐柱。

又比如说.....

地基。

华夏古代建筑的地基之复杂,甚至能专门开出一门课程用以讲学。

比如家宅的地基叫做宅基,其中涉及到永陵这种建筑的地基,则叫做‘台基’。

台基的四面一般全部为砖石砌筑,里面大多填土,表面也铺满砖石,坚固结实,形体大多比较方正。

越是等级高的建筑,台基也越为显着、高大。

当然了。

有些小门小户也喜欢使用台基。

不过普通家庭的台基大多是用泥土所制,用以扩充门楣,也就是所谓的当地声望值+10。

所以这种泥台上的楣木呢,也被称之为基泥台楣。

像永陵这类的皇陵地基则要正式很多,具体的基地如何修筑都是有专门的要求的。

比如说宋代编纂有《营造法式》,清代编纂有《工程做法则例》,其中都很详细的介绍了皇陵的台基构造。

一般情况下。

皇陵的台基会设有一级一级的不规则阶石。称为“踏跺”。

“踏跺”的下方则是夯筑基础。

这类基础的选材一般是粘性或砂性土,夯筑基础与“踏跺”组成了所谓的砌筑结构。

砌筑结构的再下方,便是天然石基础。

也就是使用自然岩石作为基槽扩充建筑的承载效果,技术力上相对要高出很多,同时也是台基最关键的位置。

眼下从永陵的构造上来看。

永陵的这部分设计倒是比较完整的沿袭了明朝的祖制,没有惨遭嘉靖的‘毒手’。

随后翁同想了想,轻轻“欸”了一声,对张子昂道:

“老张,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当初洗砚池晋墓的台基结构,似乎也是这种分布吧?”

张子昂点了点头:

“没错。”

或许是考虑到现场还有几位外行人的缘故。

张子昂在回答完翁同的问题后,又对潘院士与徐云等人介绍道:

“潘院士,老翁所说的洗砚池晋墓,是指LY洗砚池街王羲之故居地下发现的两座晋代大墓。”

“其中二号墓史上曾被盗掘,出土文物较少。”

“不过一号墓保存完整,2003年的时候出土随葬品250多件,其中有七件国家一级文物。”

“王羲之?”

听张子昂这么一说,徐云眉头一掀,带着些许不确定问道:

“张院士,你说的这个墓穴,就是那个墓主人高度疑似司马觐的晋墓吗?”

张子昂微微一笑,肯定道:

“对,就是那座墓。”

徐云这才心下了然。

虽然他不是历史方面的专家,但记忆力还是不错的。

16年那会儿有关洗砚池晋墓墓主人的检测结果曾经上过热搜,还引发过一次关于所谓华夏‘正统’的争论。

所以这事儿徐云倒是确实有点印象。

整件事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

当时考古队在两座洗砚池晋墓中一共发现了五具尸体,其中一号墓的三位墓主人均为未成年人,二号墓则有着一男一女两具骸骨。

其中男性成年人的检测结果,公布在了2016年的考古报告《LY洗砚池晋墓》中:

此人可能是琅琊武王司马伷的长子司马觐,经过DNA检测,染色体属于C3南支-F3880+ F948+。

所以当时有关父系染色体的事儿还闹上过热搜,一群人吵得不可开交。

比如说姬周贵族的y染色体单倍群N北支,殷商是C系南支等等......

而就在徐云回忆这件事的时候,潘院士考虑的显然要更实际一些,只见他对张子昂问道:

“既然如此.....张院士,这是不是代表着永陵地基的挖掘工作其实是有桉例可以参考的?”

“洗砚池晋墓的挖掘时间在2003年,当时的技术手段都能顺利挖开地基,咱们现在应该更容易才是吧?”

张子昂略微点了点头,不过脸上的表情却依旧很凝重:

“如果单纯从地基....也就是地面下方三到四米的区间来说,挖掘经验确实有先例可循。”

“也就是我们有能力在不对宝城进行大规模破坏的情况下,打通上层的这块区域,但是......”

张子昂说完沉默片刻,再次伸手在显像板的区域上一划:

“但是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