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第八十三章(1 / 2)

隔壁的小书生 少地瓜 1757 字 5个月前

绥山州一年一度的上元节灯会一共也才三天, 可白星和廖雁这一去一回,一打一养伤,就直接把正月十四和十五混过去了, 硕果仅存的正月十六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过。

绥山州经济发达, 每年都会在上元节和中秋节举行两次灯会, 由朝廷牵头, 下头的商人们出资,影响非常大, 甚至有不少外地客商专门过来游玩、做买卖。

有客流量就有收入, 不管是税务还是私人账面都很好看。如此一来,官府政绩好了, 百姓收入高了,干起来越发卖力。

时至今日,灯会俨然已经成了绥山州的一面招牌。

以州衙为中心向外辐射出足足六七条街, 全都被铺天盖地的绳索和门楼覆盖, 那些绳索上挂满了各色花灯。

还有存心炫耀的,故意扎了楼台, 将明亮的花灯高高挑起。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座鱼跃龙门的大彩灯,既有年年有余的意头,也是祝福即将参加科举的学子们一跃成龙。

那大彩灯是由城中十五名最出色的工匠,历时两月才勘勘制成, 足有三五个人高、三四百斤重, 十二名体格精壮的汉子才将它托到三丈高的台子上去。

入夜之后彩灯燃起,鲤鱼灯通身赤红, 头部已经带了金彩鳞片,威势惊人,俨然已经开始化龙。

远远望去, 楼台摇曳,仿佛真有一条肥大的鲤鱼奋力跃起,在半空中摇头摆尾,令人惊叹不已。

本朝入夜后关闭城门,却没有宵禁的规矩,眼下正逢佳节,百姓们更是肆意享乐、通宵达旦。

有天一亮就出来玩的,呼朋引伴吃喝一整日难免疲乏,深夜后昏昏沉沉家去胡乱咪一眼,不待天亮,就又闹起来。

常有外地游客到来,不等入城就见灼灼华彩映红了半边天,一眼看去但觉车如流水马如龙,吃喝谈笑气势如虹,当真好一座不夜城!

正月十六当日,白星三人起了个大早,也不在客栈里用早饭,兴冲冲就到街上去了。

难得一年几回好商机,买卖人们都杀红了眼,提前雇了伙计昼夜不停通宵达旦的营业。街上氤氲的水汽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好像一团团任人捏扁揉圆的云彩,早就不知过了几百个来回。

仅存的一点寒意早就被吓跑啦,灶台边做饭的大师傅们热得汗流浃背满脸通红,早已脱了外头棉袄,只留一件被汗水湿透的单衣在身上。

他们高高挽起袖子,露出两条精壮的手臂奋力翻炒,时不时抄起挂在脖子上的大手巾,用力抹去不断渗出来的汗水。

“两碗糟肚子面得了!端走!”

“再添把火,谁叫的锅贴饼子炖杂鱼?”

“没葱了,咋做葱花油饼?那个谁,再切二斤来!”

一行三人才刚上街,就被扑面而来的香味顶了个个儿,再看看街上卖的,当真眼花缭乱,只觉得哪样都好吃,简直不知该吃什么啦。

油炸糖果子、炸撒子、炉烤芝麻烧饼……还有那油汪汪香喷喷的肉馅儿大馒头!只有你想不到的,简直就没有这里吃不到的!

叮叮当当的锣鼓声响彻天际,黑压压的人头不断耸动,喝彩声不绝于耳,那是街头有人在舞龙哩!

三人齐齐吸了吸口水,快刀斩乱麻,当下决定一家一家吃过去。

大清早的,先来一碗热乎乎的羊肉面开开胃,连汤带水下去,从里到外透着舒坦;

光吃面不够,那好办,从隔壁家叫两个白糖芝麻烧饼,外壳酥得掉渣,里头的白糖晶莹剔透,合着芝麻一起咬,又香又甜。

什么,还有胃口?那可太妙啦,斜对过秦三叔祖传铺子炸的撒子那必须得尝尝!一条条跟姑娘的大辫子似的,都用油糖搓起来,弯成一盘一盘的,炸到金黄酥脆好时候捞出,微微放凉后掰几条下来,嗨,好吃得都说不出话来!

吃得腻味了,不要紧啊,来碗水蒸蛋呀,一碗一碗嫩生生的,泛着盈盈水光的淡黄色多好看呐,简直就跟野地里开的花儿似的。

直接这么用勺子吃可以,若有耐心的,可以用店家提供的小薄木片,一下下将平整光滑的蒸蛋划成棋子块儿,浇几勺特制酱汁进去,扶着碗边猛地一转,那浅褐色的酱汁就都渗入缝隙中,只留下一团波斯菊似的纹样……

三人吃了个肚儿圆,打着饱嗝,随着人群艰难前行。

嗨,边走边消化吧。

要不怎么说年轻就是好呢,一行三人才走了半条街,就觉得肚子已经不那么饱胀了。

然后再看见街边亮晶晶的冰糖果子,得了,又走不动道儿啦。

山楂做的冰糖葫芦没什么稀罕的,可那指头肚大小的小山药蛋串串,您吃过吗?又粉又面,带着一股淡淡的异香,裹上一层水晶般的冰糖壳子,用牙尖儿轻轻一碰,咔嚓嚓碎成一片。

多甜呐!

来都来了,不看花灯怎么成?

兴高采烈的三人在人潮中被挤得东倒西歪,脚都不知被踩了多少回,可一点儿都不生气。

多有趣,多好玩呀!

此时天光大亮,彩灯早已熄灭,只待夜幕降临时再次燃起。按理说彩灯不亮,就等于失了八分魅力,但人的高兴劲儿上来,自然看什么都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