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天子出逃(3 / 4)

,宋徽宗便派人告诉金使:赵良嗣的口头承诺岂可为凭?】

【金人大喜:这下总算能开打了吧?】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蓄谋已久的金国以宋朝背信弃义为借口,分兵两路,南侵而来,战火瞬间点燃!】

云雾散去,金国的大军汹涌而来。连绵不断的马蹄声仿佛天上轰鸣的雷霆,伴随着大军形成的“雷云”,自北方席卷而来。

众人却还沉浸在宋徽宗操作带来的震撼中,久久难以自拔。

好半天,他们才从惊愕之中回过神。然后,纷纷不约而同打出一个问号。——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

先不说接收张觉这一决策究竟是对是错,既然已经接纳了对方,那就干脆接纳到底啊,被金国一通威逼就把人杀了算什么?如此一来,往后还有谁敢投降北宋?而那些已经投靠的降将,难道还能安心为北宋卖命?他们就不担心步上张觉的后尘?

“一国天子岂能如此首尾两端?"哪怕是性格温和的汉惠帝刘盈都狠狠拧起眉头, “张宋既已投宋,便是宋臣。一国之君竟因敌国威胁而杀其臣,君王已失其道!"

而这居然还不是第一件离谱之事。后面宋徽宗干的事情一件比一件离谱。

虽说金国本就有南伐之心,宋徽宗毁诺只是借口,可这家伙毁诺之前没想过后果吗?难道只是想一出是一出,全凭冲动行事,完全不曾想过要如何应对金国的威胁?

但凡他对此早有计划,这些所谓的毁诺之举,传到后世也不过是成竹在胸而已。

不过,宋徽宗可能有这样的高瞻远瞩吗?

众人对此表示十二分的不信。

其他平行时空的人还只是看戏,北宋的诸多平

行时空,君臣百姓都忧心忡忡。在他们的注视下,事情果然在往坏的方向发展,大宋的危机彻底降临了——

【起初,金人的本意可能只是南下打打秋风,但一个人的叛变让局势走向了宋金两国都没有预料到的局面——这个人就是前辽国将领,后来叛辽投宋的郭药师。】

【据说在他叛变之时北宋已经准备封他为王,但这个难得在宋王朝获得极高优待的武将,最终却选择了率军投靠金国。】

【有人说,他本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也有人说,这是张觉之死带来的负面影响,宋王朝从那时就失去了降将之心。】

【无论如何,作为宋王朝在北方的屏障,郭药师的叛变投敌简直是毁灭性的倒戈一击。在郭药师的指引下,金军攻破了宋国囤粮养马之地,获得了足够的粮草;收纳了郭药师的叛军,金国军队数量亦大大增加。有了郭药师这个向导,人生地不熟的金军就像是有了指南针一般长驱直入,金国铁骑在中原大地上肆无忌惮地驰骋!】

【——直到太原城阻拦了他们的脚步。】

水镜之中,映照出一片极其惨烈的战场。如血的夕阳之下,一座古老的城池在敌军的包围中巍峨屹立,城墙之上遍染鲜血。

放眼望去,不断有尸体从城头上坠落。数不清的生命被战争的齿轮搅成灰烬。

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血色。

水镜之外,有人红了眼眶,不忍再看下去。这冷兵器时代的血腥厮杀,除了天生冷酷心肠的人,有谁能无动于衷?

而太原城的居民更是惊愕难言。

他们万万不曾料到,居然有朝一日,能从仙人的水境之中窥探到自己的经历。

相较于那些风光无限的王侯将相,他们的出场显得如此平凡,他们不过是这战场上数不清的小卒之一,有些人甚至刚刚出场便死去,在青史之上都不曾留名。

但正是这群无名小卒,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捍卫着太原城,流尽了体内最后一滴血。汉武帝霍然饮尽一杯酒: "真乃壮士也!"霍去病等名将更是赞叹: "这太原首将不凡,军民亦是齐心,都是汉家好儿郎!"

或许其他人会感叹太原城居民的忠贞,但唯有身处此间的人,只觉浑身上下发冷。

——若是可以,谁不想安居乐业平安到老?谁愿意豁

出性命为无道昏君赴死?

当他们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家人朋友,都是在多年后的战争中,心中涌出的并不是壮志豪情,而是强烈的惊惧与愤怒。

兵临城下之时,即便为保家小,他们也有付死的勇气。但一切既然还未发生,更多老百姓的第一反应是举家而逃,心中涌出了绝非骄傲自豪而是强烈的愤恨之意。

——既有蛮横的金人,也恨昏庸的天子。

还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忠臣良将对宋徽宗抱有希望,心中默默为水镜中的军居加油: “陛下不会放弃太原的,一旦得知太原的情形,必然会派兵来援……"

“没错,我们要对陛下有信心。”说话的人用力点头,不知是不是在说服自己, "从前即便是再糊涂,关键时刻也该清醒了。江山危亡之际,陛下岂会—错再错?"

尽管他们已经接受北宋被金国所灭的事实,但在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