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万里腥脂(3 / 4)

夷部落。只看那些精良的火器,就知道满清不可小视。

要知道,历朝历代中原王朝与蛮夷的战争,中原王朝往往都会在武器和其他技术方面占据优势,而明末却并非如此。

"当真是个难缠的敌人……"

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连续几代满清执政者的身影从众人眼前飘过,众人情不自禁为李自成担忧起来。毕竟,与这几个人相比,李自成显然还嫩了点。

——简直是才出新手村就遇大boss!

李自成的表现并未出乎众人预料,诚然他是个人物,但一片石战败的后果太严重了,以他的能力不足以扭转局势——

【一片石之战,是李自成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大顺与满清命运的转折点——大顺虽有百万大军,却分驻各地,以北京的驻挡不住满清铁骑。退回北京不过三日,李自成匆匆举办过即位大典,焚毁宫殿城楼,便率军西撤,大量百姓随之一并西逃。】

【没过几天,清军紧跟着就追了上来。】

【先是在庆都,饥疲交困的顺军被清军追兵所败,损兵折将,只能继续南撤。继而在真定,双方再次交手,顺军再败。直到顺军退守山西,这场追击才终于作罢。】

【而北京城里,俨然再换新主。】

【多尔衮打出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又对大明官员多有优容,尽数官复原职,还将舜筠分配给百姓的田产通通归还给缙绅地主,顿时获得大量汉人缙绅的拥戴。】

【正如此前所言,他们毫不犹豫地背

弃了自己的民族,跪倒在满清皇帝的脚下。为了自身利益,不惜迫害底层汉民百姓。反正他们从来就没将汉民百姓视为同胞。】

【北京只是一个开始,大顺统治区,本已投降大顺的缙绅纷纷发动叛乱,导致大量大顺军官在毫无防备中惨遭杀害,他们麾下的大顺军队自然就随之瓦解……大顺政权原本大好的形势迅速急转直下,李自成只好先扼守潼关,磨刀霍霍反攻满清。】

【然而,一切已经太迟了。从清军入关开始,大顺就逐渐步上了一条不归路。】虚幻的地图上,象征着大顺的地盘越来越小,反倒是被清军覆盖的地盘越来越大。明末的百姓心乱如麻。大顺的支持者们痛心疾首。

"闯王这就要败了吗?"

"不,闯王不会败的!闯王来了不纳粮,他答应了要带俺们过上好日子呢!闯王怎么会败呢?一定不会的!"

许多人至今都不能接受满清入主中原的现实,也不能接受闯王李自成的失败。——他寄托着千万百姓改变命运的希望。"对,闯王一定能把这群蛮夷赶出去!"【潼关失守,陕西沦陷,就连大本营西安都被迫放弃,只能向河南转移……不断的失败让大顺军

队的士气跌落到谷底,又在河南之地与清军追兵交锋八战八败,李自成没有心灰意冷,与明廷抗争十多年的经历磨砺出他不屈不挠的性情,抵达襄阳后,他拒绝了属下固守的建议,抽调当地驻兵,加上自己带来的十三万军队,合计二十万大军,欲夺取东南,继续抗清!】

【——这一冒进决策为他带来了惨重的失败,大将刘宗敏以及李自成的两位叔父都被俘虏,惨遭杀害。军师宋献策与昔日大明降将左光先,却在被俘后选择降清。丞相牛金星更是趁机不告而别,不知所终,不久后,其子牛住选择了归顺满清。】

水镜之外的众人再也忍不住叹息。

"唉,李自成大势已去!"

大将遇害,军师投降,丞相跑路,上层都已如此,底层士卒还有什么信心与斗志?

“大顺建立日短,官员本就良莠不齐,政权本身亦不稳固……”汉文帝刘恒还算公道地评价道,“若是李自成有足够的时间,稳定大顺统治,招揽天下贤才,再与清军交战,胜负或许便截然不同。"

——奈何,满清没有给他这个时间!

更何况

"宋献策、牛金星?这都什么歪瓜裂枣!"

只看历朝历代开国功臣,汉高祖文有萧何张良,武有韩信,明太祖身边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和李善长,唐太宗身边的文臣武将更是凌烟阁都排不完,而李自成呢?

不说能力就说品行吧,刘宗敏好歹奋战到死,姓宋与姓牛的又是什么玩意?

身边人才奇缺、手下叛徒遍地,面对的又是满清最精锐的铁骑与多尔衮这样的人物,江山都没坐稳的李自成焉能不败?

【永昌二年五月,准备继续抗清的李自成转入湖广,率十八骑由通山县过九宫山之际,意外被不知其身份的山民所杀。闯王李自成轰轰烈烈的一生竟以如此荒诞的方式戛然而止,徒留壮志未酬的遗恨!】

【在他死后,他的侄子李过率领大顺军残部继续抗清,李过病逝于军中,其子李来亨接过抗清的旗帜,与妻儿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直到山穷水尽,自焚而死!】

【祖孙四代,前赴后继,捐躯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