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 359(二更) 殿上请罪(1 / 6)

“大司马回京了?”王允收到这消息的时候,还差点以为他听错了。

自乔琰去岁为了和曹操达成那个关于棉花的交易开始,她就再未曾回到长安城来。

今年年初的洛阳调兵,她也是直接从并州南下洛阳,并未往长安回返。

后有扬州之变,按照她和刘虞在奏表中所说,因事态紧急的缘故,她也没有这个先回返长安报信的时间,而是选择在稳住了曹操那头,造成她可能从虎牢关东进的假象后,便即刻朝着扬州而去。

王允本以为,按照接下来洛阳持续接收周遭难民的情形,她在从扬州回返后继续滞留洛阳,在旧日的大汉都城建立起属于她自己的小朝廷,才会是她的首选。

却没想到,她在虎牢关会见曹操的具体情况还没传入长安,先回来的居然是她本人。

若是她再不回朝述职,王允都得觉得,刘扬再如何是个扶不起的废柴,他都必须要尽快让其在长安城中掌握局势,对乔琰的跋扈之态做出声讨。

可她这忽然安分地还朝,又让王允无端觉得浑身上下都不舒坦。

或许会有这等感觉的并不只是王允,还有朝堂上的其他人。

阔别数月重新出现在朝堂上的乔琰,不知是否是因扬州徐州地界上的亲自参战,在神容气场间有了一番越发深重的压迫感。

这或许是因为她的年龄渐长所带来的观感有变,又或者是因为自月初开始传入长安的消息又已在屡屡惊掉他们的下巴,可直到今日这位话题风浪中心的主人公才重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以至于在想象和现实的碰撞中有种说不出的怪异。

可毋庸置疑的是,当她出现在此地的时候,她的存在感让在场的任何一人都不敢忽略。

更让人惊愕的,是她并不只是从洛阳回返了长安,还在刘虞这位天子出现的下一刻,便在这朝堂之上出列,当即跪地请罪。

“烨舒这是何意?”

别说这些朝臣吓了一跳,就连位置都还没坐热的刘虞也差点被惊了起来。

刘虞怎么都没想到,在将近时隔半年后重新见到乔琰,她会忽然来上这样的一出表现。

刘虞本已打定了主意,先对乔琰的逾权举动做出一番视而不见的姿态。

对于大汉立场上的他来说,这已是个很艰难的决断。

乔琰表现得越是在军政之上统领有度,在经济和文化上面面俱到,刘虞越是能感觉到一张隐形的巨网已经张开在长安朝廷的上空,随时会将他面前的这个朝堂给彻底包裹在内。

在这样的一张巨网威胁之下,被潼关、武关、散关等关卡牢牢困锁的长安,已越来越像是被乔琰把握在手的棋子。

无声的掠夺和有形的发展在长安地界上变成了他心中两股拉锯的势力,一度从乐平收到的卢植书信更是让刘虞感到坐立难安。

但无论是何种挣扎的情绪,刘虞自觉自己都不会判断出错——

乔琰的种种擅自决断的表现,让她已绝不能算是一个纯臣。

即便,她还始终顶着为大汉收复失地的名号,也并不能改变这一点。

但他能做的也不过是一条条批准乔琰提出的敕封请求,让整个朝堂机器因为天子的存在继续运转下去,以免让长安治下的各州民众重新回到原本水深火热的境地中。

然而在此刻,这个早已被他打上猎人标签的发号施令者,竟忽然像是个标准的臣子一般在朝堂上自行请罪。

也让刘虞无端地感觉到了一种说不出的不真实感。

或许是因为从扬州回返后几乎未有停歇的连轴转,加上从洛阳赶路回长安的急行军,在乔琰的脸上还透着几分疲惫之色,越发让这突如其来的请罪显得无比真诚。

刘虞下意识地就想要伸手出去扶人,却又陡然反应过来他所处的这个位置并不容许他做出这样的举动。

而乔琰已在此时开口回答了他的问题:

“数日前的虎牢关之会,曹孟德质疑我有效法淮阴侯意图称王之心。在他的指摘之词里,我于局势评判自行其是,发兵调将不告天子,居处洛阳收拢流民,纵无谋逆之心也有谋逆之实。臣连夜思量,忖度半年间举止,确有不妥之处,故而——特来向陛下请罪。”

乔琰这话一出,众臣顿时面面相觑。

在这一句“纵无谋逆之心也有谋逆之实”的话前,在场众人何止是不敢小声言说,甚至都像是一个个木桩一般被定格在了原地。

这话,也是能随便说出来的吗?

长安的朝臣除却当年为保刘协安危而在董卓手下卧薪尝胆的几位,几乎都是在刘虞被乔琰从幽州接回来后才来到此地任职的,从能力、地位到资历都在乔琰之下,就算有对乔琰的一些举动怀有微词的,在没到王允、淳于嘉等人这般和她正面冲突地步的情况下,绝不会将其在她的面前直白说出来。

可谁也没料到,这个言论居然会从她本人的口中说出。

谋逆不是小事!

自己先一步承认的也不会是!

也就是皇甫嵩这位太尉和乔琰的交情不浅,又在这长安朝堂上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才敢在此时出声喝止道:“烨舒!这话不是随便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