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1 / 3)

第 165 章 ˇ 部署

用过午饭 , 宋三郎召集唐兴德一众人过来商议救灾事宜 。

遵照惯例 , 唐兴德命县衙主簿将本县的灾情造册 、 账本等物交给钦差大人核查了解 。

一炼香的时间过去 , 宋三郎仍在面无表情翻看账本 , 不时在某处停留许久 , 做贼心虚的唐兴德等人不由大为紧张 。

一一终于 , 宋三郎放下账本拙起来头来环视众人 , 目光着重在县衙主簿身上多停片刻 , 最终落到县令唐兴德的头上 , 说了一句颇为玩味的话 。

账本不锦 !

是账本不错还是假账做的不锦 , 自己琢磨去吧 。

唐兴德抹了把额头上的冷汗 , 不敢接话 。 再天衣无缝的假账也怕查 , 就看上面真查还是假查 。

负责做假账的主簿更是大气不敢喘一声 , 县令大人上面有巡抚大人罩着 , 若钦差大人真要追究起来 , 说不得自己就得出来背锡 。

好在宋三郎只说了这一句便把账本轻轻放下 , 开始布署赈灾事宜 。

第一 、 统计县城中富户的人数以及其所拥有土地数量 , 统计城中粮商的数量 。

第二 、 将城中灾民进行分类管理 。

首先 , 老幼病弱为一类 , 青壮为一类 。 幼儿不抗馈 , 一日可领粥三次 , 粥稍稠 , 以糙米为主 , 麸糠少加 。 老弱一日亦是一日三餐 , 粥稍稀 。

B, 青壮又分男女 , 女先领 , 男后领 , 一日两餐 , 粥米兽糠对半 。

还有 , 划定领粥标准 , 达不到标准者禁止蹭粥 , 领粥人领粥时需出示凭票 , 防止冒领多领 。

第三 、 各官差衙役在执行公务中不得以上欺下 、 鱼肉百姓 , 中饱私囊 , 但有违令者 , 绝不轻饶 !

衙差五人为一伍 , 互为监督 , 若其中一人违令 , 五人连坐 , 就地免职 , 杖三十 , 轰出县衙 。

若五人互为包应 , 罪加一等 。

反之若办事得力 , 表现特别突出者 , 会记入赈灾功劳簿 , 他日禀明圣上 。

一番安排 , 对唐兴德以及其心腹几人 , 宋三郎以威吓镇压为主 , 拿账本说事 ,

警告众人你等的把柄和性命都在本官的手上 , 要想活命就乖乖配合听话 。

而下面这些承担具体事务的衙役则要通过奖罚分明来调动其积极性 。

安排完升 , 宋三郎朝着在座众人道 :「 陡下对中州灾情极为看重 , 我等诸位还需尸心竭力抗灾方能不负皇恩哪 “

唐兴德等人领命下去 , 只要不查账本一切都好商量 , 且让他折腾几天 , 等人一走 , 天高皇帝远 , 他唐标人还是这里的土皇帝 。

待到众人都退出去 , 宋景茂不禁对着三郎道 :“ 三叔大才 , 侄儿受教了 。“

三郎笑了笑 。

冷不丁 , 一直沉默的宋景辰突然开口道 :「 爹爹 , 这狗官是条恶犬 , 说不得那天真急眼了 , 就会跳墙 , 爹爹不得不防 “

宋三郎闻言目光闪亮 , 满是欣慰的低头看向儿子道 :「 爹爹知道 , 不过辰哥儿兰怕 , 巴县的数万民众 , 乃至中州的干万百姓都是咱们的依靠 。“

顿了顿 , 三郎目视着儿子 , 一字一句道 :「 人心所向 , 惟道与义 。 民心所往 , 胜之所在 。“

说着话 , 三郎拉过孩子的小手 , 在儿子稚嫩温热的手心写下沉甸甸四个大字一一仁者无惧 。

不过话说回来 , 仁者无惧 , 但却不能无谋 。 小孩说得很对 , 唐兴德可以利用不能重用 , 自己手底下得有办事的人 。

思索片刻 , 三郎招呼宋景茂 :“ 茂哥儿 , 你以钦差的名义 , 来拟一张告示 , 就说衙门为抗旱赈灾现要招一批百人左右的青壮做帮役 , 包一日三餐 , 工钱每日一百文 ,

凡十八岁以上 , 三十岁以下伶俐能干者均可来衙门应征 。“

宋景辰从旁补充道 :「 爹爹 , 大哥 , 最好再招一些女子来 , 这些女子可以照顾那些失去爹娘的孤儿 , 亦可照顾失去儿女的老人家 。“

“ 三叔 , 侄儿觉得弟弟的主意甚好 , 如此亦可迷惑唐兴德等人 , 免其多想 。“

三郎点头 :「 如此 , 就照辰哥儿所说去办 , 工钱就同男子一样 , 不过这招收女工 ,

还是要优先考虑那些家里极度困难 , 尤其是孤儿寡母之家 。“

宋景茂带人出去张贴告示 , 并着手招收帮役事宜 , 宋景辰中午几乎没动筷子 ,

他小孩家比大人更不抗饿 , 这会儿那股子情绪过去 , 肚子开始饿得咕噜叱 , 但他又死倔着不肯说 。

知子莫若父 , 三郎岂能看不出来他难受 , 遂带着儿子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