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天才总是孤独的(2 / 2)

三国之银狐 玩蛇怪 1775 字 2023-02-20

但有的时候,即便是明知不可为,也要去违之,或许是对抗了天意。但正如我做的断句一样“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只有不后悔,不去计较得失,才能一往无前。哪怕是死,也没有遗憾。”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年幼的诸葛亮细细品读着这句话,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就好像夏天的甘露,冬天的暖炉一样令人舒坦。 他微笑了起来,认真向沉晨拱手一礼道:“贤弟的话,令我茅塞顿开啊。或许这世界本就存在了太多不合理的事情,可因为敌人的强大而令世人畏惧,这才需要勇敢的人去逆天而行吧。” “我相信兄长是一位有大仁大勇大智慧的人。” 沉晨也笑了起来:“我在家乡有神童之称,看书时总有自己的感悟,可跟旁人说,旁人都觉得听不懂,唯有跟兄长在一起,令人自在。” 二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 虽然两个人都是孩子,可心智已经跟成年人无异,有的时候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知道彼此想要什么,这不仅仅是默契,也是因为两个人都有一种感觉——在这个孤独的年纪,找到了另外一位能够交心的朋友。 天才都是孤独的,因为常人难以理解。就好像沉晨在家乡的时候,很多话,很多含义,家乡的父老都不明白。 后世人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 但我们要知道,后世的人出生在一个信息极为发达的世界里。 一本《左传》十九万字,网上随便一搜,翻译、注释、讲解应有尽有,通俗明了,简单易懂,最多就是费费手指头。 而在汉朝呢? 黄门亭乡民一千多人,识字率可能不超过百分之一。 他们不知道天为什么会下雨,不知道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东升西落,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长在何处,对大汉的地理位置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很多人以为,他们生存的地方,以及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大汉十三州,就是眼中的整个世界。 即便是那些门阀世家,拥有的知识也不过是《左传》《春秋》一类的史书,以及《论语》《孟子》一类为人处世的哲学。 论起知识的储备以及解读的方式,汉代的人跟后世的人完全没有可比性。 更重要的是当时获取知识的方式实在是过于艰难。 竹简不易保存,书籍很容易丢失,没有拼音字母,没有标点符合,没有注释阐述,即便是有竹简书籍,想要学习,没有老师的教导和前人的帮助,几乎不可能实现。 而且哪怕是有书读,有老师教,有的时候书籍当中的一句话因为断句不同,含义也与原来的解释变成两个意思。 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典籍,当时的儒生都只能通过逐字的摸索含义,以此进行自我断句和自我理解,然后注释成自家之言,渐成流派。 一旦某句话两个人理解不同,就有可能引来学术争端。 就好像后世大家解读《红楼梦》一样,无数红学家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大家在网上争论不休,吵个不停,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是一个道理。 于是从西汉开始,儒生们就纷纷给那些儒家经典做注释写传体。顺势就诞生了诸如《欧阳尚书》《伏生尚书》《施氏易》《孟氏易》《费氏易》《毛诗》《鲁诗》《齐诗》等等一百多家学派。 甚至包括《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其实都是给《春秋》这本书做传体注释,也就是阐述《春秋》这本书里写的内容含义。 可以说后世的任何一个高中生,你只要懂高中数学,回到汉朝,就是鼎鼎大名的汉代数术家! 如果你运气好,穿越的时候带一个笔记本电脑,里面有所有儒家经典的翻译、注释、讲解,那么恭喜你,你就是比当世大儒郑玄还要厉害的经学家,只要你有名气传出去,整个汉代的儒生都得找你拜师学艺。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普通百姓和沉晨之间是有巨大的代沟的。他们得到的知识太少,对于沉晨这样的穿越者来说,一句话的内容含义,有时候根本不能理解,因此就变得非常无趣。 而现在诸葛亮的出现,就给沉晨带来了很大的趣味性,因为他能够理解沉晨说的话的意思,即便是一开始不懂,稍微点一下,也就明悟了。 一个天才会孤独,世人会不理解。但两个天才在一起,那才叫有意思。 不是吗?